入耳式耳機,  有線耳機,  護理師瘋開箱

[不務正業護理師開箱]BGVP DMA 入耳式耳機:採用 2 骨傳導、2 動鐵、1 動圈的五單體耳機

「BGVP DMA」雖是一款近萬元的入耳式耳機,但他下足重本,採用 2 顆 Sonion 骨傳導單體、1 顆 Knowles RAD 動鐵、1 顆 Sonion 2300 動鐵、1 顆鍍鎳 9.2mm 振膜動圈的五單體耳機,且內部架構特殊,有前後腔之分(雙腔體四分頻),並於前腔有三個聲導管,後腔包含獨立的骨傳導震孔,嚴選優質廠商以 3D 樹脂列印並精心打磨各通道下,您可以清楚地從透明機殼中,看見所有精緻,雙色鋁合金面板, MMCX 母座,搭配可換插頭的單晶銅鍍銀線(3.5mm立體、4.4mm平衡),四種耳塞(共計 8 對)以及白色大容量精緻收納盒。

這次的「DMA」擁有極佳外型,加上製工優良且腔體填充飽滿,讓筆者相當喜愛,除本次開箱的銀色外,尚有藍色可供選擇。

規格
驅動單元 : 聲揚中高頻動鐵(2300系列)*1 、樓氏高頻動鐵(RAD系列)*1、9.2mm鍍錄振膜動圈*1、聲揚骨傳導單元*2
靈敏度 : ≧106dB SPL/MW
輸入阻抗 : 17Ω
頻響範圍 : 10Hz-40kHz
失真率 : <1%
聲道差 : ±1dB
額定功率 : 179mW
腔體材料 : 樹脂+鋁合金
線材 : 6N 單晶銅鍍銀升級線
線長 : 1.2m
產地:中國

開箱:

這款收納盒在用料外型皆具的情況下,擁有大容量,可充分的收納所有物件。

左右耳中央的面板分為紅藍二色,雙色配置以利辨識。

樹脂腔體晶透而飽滿,製工很棒!👍

採金屬濾網,出音孔屬平滑型,少了卡榫結構,可能使耳塞抓握力變弱,但筆者利用原廠耳塞並沒出現脫落情況,但推太深是有的,玩家可於配戴前注意一下。

原廠線材插頭更換可直接插拔。


測試物件:

前端:

  • iPhone 14 Pro Max。
  • iMac 24″。

小尾巴:

播放軟體與串流平台:

  • Amarra Play(iOS) + Tidal。

線材:

自帶線行動電源:

耳擴:


聽感:

耳塞:

出廠掛載的白色耳塞為均衡型 M 號,另外還有 Bass 與 Vocal , Bass 耳塞口徑較大、導管較短&材質略軟,對比均衡型,低頻多了凝結與波動感,收放速度加快讓聲底更為乾淨,中頻也更加凝結保留厚度,可添增音樂性使聲音繞行感增強,因此更適合 KPOP 樂曲,而 Vocal 口徑小、導管較長&材質略硬,可讓中頻清晰感與亮度提高,增加線性,厚度稍降,因收的速度增快,使人感輕快,但低頻保留一些寬鬆,因此展延更綿柔,頗適合 JPOP 中 YOASOBI 的玩樂曲風。

原廠所附的耳塞可作為曲目類型對應之微調,「DMA」本身的溫度感與三頻比例並不會產生大浮動,另外配戴時頗舒適,並不會感到過硬,當然其中還有一組黑色的海綿耳塞,可增加隔音效果與舒適度,玩家可自由配對以符合個人喜好。

直推:

在使用均衡型耳塞的情況下,「DMA」利用蘋果小白豬尾巴直推,聲音結構會比較鬆散,故喜愛直推用戶,筆者反而推薦換成 Bass 耳塞,聲音更為凝結有厚度,整體樂感更佳,會這麼想的原因是,換上 KA5 後,一樣的耳塞卻大幅褪去聲底暈染感,並讓結構顯現,因此如果您想找一款近萬元用來直推的耳機,試聽「DMA」時,建議跟店家借一下內附的 Bass 耳塞,可能會有較好的走向。

而在此配置下,聲音出現飽滿特質,人聲位置近貼,保留一些亮度並於中央有一絲線性與水分,略凝結的狀態下感清晰但不毛刺(YOASOBI),小舞台的鋪墊讓音符更為近拉,而低頻量感較多, Q 彈有尾勁但不暈染,收放有著不錯的控制力,略黑暗的背景讓部分星光閃爍感得以保留。通常小白豬尾巴表現較平淡乾扁,在音色結構與輪廓上都較鬆散,但「DMA」卻讓簡單的直推,展現了不同風貌(Vitas-Lucia Di Lammermoor、Посвящение),解析補全了讓聲音滑順且不感崩解,展延多細節、清透有韻味,整體的穩健與解析力相當到位,讓搖滾樂也能維持堪用的區隔與樂器辨識度(Linkin Park-Castle Of Glass、Bon Jovi-Everyday),對比以往所測的近萬耳機,直推下已充分展現價值感,在細節的詮釋也進一步讓人體驗到「DMA」在單體配置上之優勢以及『BGVP』日益精進的調音技術(不感乾扁尖澀這點,讓筆者感到萬幸!👍)。

小尾巴:

除直推具備良好素質外,其實他也相當值得上好一點的小尾巴,我們換回均衡型耳塞,搭配 KA5 以 4.4mm 平衡推送。音場瞬間更加寬大,樂器間的鋪墊也更充分,而空間的足夠也讓樂器本身擴散衰退更加具像(Vitas-Opera、Opera #2),人聲凝結有穿透性,保留些許氣息,能量延展充足,滑順不毛躁,節奏點有力而有部分胸膛撞擊感,低頻蔓延控制良好,具備能量感下可消退即時,以中頻豐富有結像並具細節來展現,在一般樂曲上,「DMA」可帶出 KA5 結像的優勢,但總感覺編制樂過於疲弱,尚未炸出「DMA」極限,因此隨後我會接上 Team 1+T-2 升級線+行動電源再試。

我們先換上不同類型的小尾巴 iKKO ITB03 ,雖然所需音量加大(部分樂曲手機開 70% , ITB03 50 格),但低頻更為飽滿且擴散範圍加大,中央保留些許通透,收放間依舊有質,雖提供較大量感,但延展位置偏下盤,故不暈染中頻,得以維持較黑的背景感,人聲依舊凝結,質地增厚且更為貼近,保有穿透能量,但因質地良好故不感穿腦,只不過上盤空間略矮,因此整體集中在中下盤的體驗,並提升管樂的能量與表現,這點也看出「DMA」整體的支持度與控制力是相當完善的,不會有部分聲音突變劣化(有時前端在某部分因調音關係或耳機撐不住時,會突然感覺有些樂器表現很差或吵雜)。

iKKO ITB03 筆者不常將他利用在瞬態的測試上,但搭配「DMA」在管弦樂上有不俗的能量與拓展形體Ivan Torrent-01-Human Legacy),搭配大氣場樂曲不暈染並有充分撼動烘托,加上中頻解析到位且變化細膩,整體表現穩定富特色,相當優秀!👍

這似乎也說明了,「DMA」可以用更大能量的前端去推動他?🤔

桌機模式小尾巴:

這邊我們利用 Team 1 搭配 T-2 升級線並掛載行動電源,上平衡試試編制樂(久石譲 &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)。管樂的收放與細膩略有提升,各樂器的型態與擴散更為具體並近拉,金屬具備清澈感,但細緻度只符合這個價位上的(例如三角鐵相對靈動,但細緻的結像比不上兩三萬級別),動、瞬態良好,但在推力足夠的狀態下,人聲出現崩解(PRINCESS MONONOKE(「もののけ姫」より)),這點在 3.5mm 下也是一樣的,只有這點甚感可惜,其餘解析真的很給力,想想還是不要太操他,但依舊想試試是否為過推現象,改利用高階耳擴(只有一個點不好讓人產生懷疑,所以我想知道是耳機極限還是推過頭)。

高階耳擴:

換上 3.5mm 端子,開啟真空管模式(Chimera D 在入耳式耳機上,不建議上 4.4mm ,因推力為雙倍的關係),同曲目的人聲也出現類似現象,只是狀態好一些,但各樂器收尾的細膩與形體, Team 1 反而表現較好(這點讓筆者感到有些訝異,看來 Team 1 不簡單)。

故從此點看來,「DMA」還是有他的極限在,聆聽編制小一點的樂曲更為合適悅耳,只不過咱們還是得回歸一點,他是款一款近萬的耳機,能有這番表現已讓人很有超值感!👍


換個入門線試試?

那麼一樣是單晶銅鍍銀可換插頭的 CTU-02 ,對比原廠線會是?

延續 Team 1 配置,在聲底溫度相似的情況下,略提高樂器潤澤度,並添加滑順感,使其更豐厚且有韻味(Ivan Torrent-01-Human Legacy),大動態飽滿但多了種回收感,並有更為開闊的半球體天花板,動、瞬態與結構表現更加完整並有所區隔,而原線則是開揚音場下,縱向音場較淺,中頻走向清晰乾淨,給予的略有些刻畫,低頻有力、量感也較大,但下潛較淺因此感即停( CTU-02 反而多了深沈讓 Q 彈度提升),延展時呈現緻密帶狀,並向前環抱音場且進一步遞送到聽者端,產生部分暈染,因而影響到管樂傳遞的清晰度,而中頻解析狀態是 CTU-02 優於原線的。

CTU-02 適合小尾巴像是 KA5 這種調音,補足聲線的能量與潤澤,可幫大氣場或編制樂增加許多豐富色彩(畫風會由原先的黑白變為彩色),可作為不換小尾巴下,另一種調音的方式。👍


結語:

「BGVP DMA 入耳式耳機」在整體調音上符合筆者個人喜好,音色偏溫潤,具備到位的解析力與質地,直推能展現優良的穩定度,添加小尾巴可發揮其實力,在各類型曲目都有穩定與良好的詮釋,他是一款讓您不需要花費大量金錢或時間匹配的優質耳機,易推、雜食,賦予的線材及耳塞足夠玩家使用,新潮而科技的優質外型相當吸睛,讓我很難不吐槽一下,『BGVP』終於出了一款讓我啥都對味的好東西!第一次讓筆者真心感覺到腦波弱想入手🤣。(還差一些我目前重視的結像與擴散具體程度,每個人在各人生階段所追求的都會不同,若為初中燒時期,於各方面考量下,我會選擇他!!👍)

親愛的讀者,假如您正在找一款近萬而實力很扛且易推的好耳機,「DMA」非常~非常~非常值得您關注一下!(他很容易推得好!🥰


哪邊買?

https://s.shopee.tw/5pr8ojvkT4

歡迎留言加入討論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