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耳式耳機,  有線耳機,  護理師瘋開箱

[開箱評測]Sennheiser IE 900 高解析入耳式耳機~純正德國血統⋅極致工藝再現旗艦~

「極致入微 ⋅ 絲絲入扣」,這是筆者初見「Sennheiser IE 900」時的立即感受,它擁有洗滌靈魂的魔力,使人反樸歸真,沈浸在音符自然發散的世界中。由『Sennheiser』德國總部一手設計、研發、生產,將每個環節作到極致,專利 X3R 單體由 7mm 超寬廣音頻 (XWB) 單體改良而成,搭載三腔體吸音 (T3CA) 系統,內部加入聲渦旋,以消除遮蔽效應,另外全新研發的振膜,能在內部高效緩減共振,把天然共振和失真度降至最低,讓頻響範圍來到 5 – 48,000 赫茲,耳機腔體使用整個鋁塊細細雕琢,並採人工組裝配對,確保盡善盡美。

「Sennheiser IE 900」具有 Fidelity+ MMCX 可換線接頭,配備三種線材: 3.5mm 立體線、2.5mm 及 4.4mm 平衡線,三種大小的矽膠與記憶海綿耳塞,並有打上專屬編號的高質感收納包,且於出廠時由德國簽發的認證,彰顯了「IE 900」的旗艦地位。


開箱:

若從外包裝設計來看,與「IE 300」相比並無多大差異,只是開法上不太一樣。

但內部這精裝盒,抽屜式的開箱,倒是添了不少品味。

左邊為德國出產簽發認證,右圖為全物件。

耳機腔體由一整個鋁塊,經五軸 CNC 雕製而成,手感滑順,但也因為是鋁製金屬,若兩耳在盒內摩擦,不免產生刮痕,在意者記得保護好哦!(此為測試樣機,非全新品。)

「IE 900」配戴時,部分消費者反應會出現漏音情形,而筆者則出現在右耳,但出音管徑大小,經反覆與「IE 300」對比,差距微乎其微,但在視覺上因腔體材質的關係,讓「IE 900」看起來較細,我讓他們兩個親親比大小 😳 ,真的是一咪咪的差距,但也因為對比,可知兩者腔體結構上的不同。

直接 NP 可知入耳角度不同,也因此會出現使用一樣的耳塞大小,隔音效果卻相異的情形。

但給的耳塞與「IE 300」一樣哦!

「IE 900」附的三款線材。

除了插頭不一樣,其餘皆相同,線材外觀與「IE 300」高度相似,也讓不少消費者存疑,經原廠查證,確定二者線材相同,因此擁有「IE 300」的朋友,若您交叉對比時與筆者有同感,覺得細節上有差距,那麼或許就跟筆者手上的「IE 300」一樣,Burn in 還沒到位哦! 😆 

有身分證的收納包。

原廠耳塞:矽膠 V.S 海綿。

但也因右耳漏音的問題,筆者每次配戴得喬半天,詢問各方燒友發現筆者不是特意,因此為了可快速配戴,換上「SpinFit CP360」可解,感謝各路人馬協助 😉 。

(曬圖) 😎 

(曬圖) 😎 


相關測試物件:


聽感:

「IE 900」雖然不難推,使用 iPhone+蘋果音源轉接線,直推音量40 – 50%,但聽 Apple Music 一般的保真音源(太妍 – Weekend),毛躁感多且感相當廉價,但若是杜比音效之音源(The Kid LAROI & Justin Bieber – Stay),聲音圓潤許多,整體音場向前近貼,因此節奏點與聽者間十分貼合,位置幾乎與聽者平行,而合聲繞行時,會讓人感覺在耳略靠後方的位置,而低頻凝聚具厚度,質地較圓潤,與保真有著相當大的差異性,因此訊源本質的好壞,十分影響「IE 900」的表現。

因此欲購買「IE 900」的朋友,請您注意一下自身的音樂檔,建議為“真實的” WAV、AIFF、APE、FIAC、MQA 等高音質檔案,許多網路上下載,非購買或非 CD 自轉檔有假,但我想您既然已欲購買「IE 900」,大抵都有知道這些相關知識,故在這只是提醒新朋友,假如去試聽「IE 900」,請記得搭配較好的檔源(例如自購的高音質數位檔或買 CD 自轉),才不會因此錯殺忠良。

高價旗艦耳機不適合用在手機直推?不!「IE 900」擊破了我的舊有觀念,洗了一下筆者三觀。並非什麼多好的前端,不過是 iPhone 與蘋果轉接線(訂閱 Apple music,並開啟高音質與杜比音效),只要檔案本身質量夠好,就能擁有好聲音。

搭配原廠矽膠耳塞,五月天 – 入陣曲,人聲位置近貼,質地溫潤,但結構較散,擴散範圍也較寬,在聲線裡混入一股哽咽的聲音特質,再者,通常位置落在較遠後方的背景音樂,會往前貼靠,再者,一般位於左右靠前的配樂,則會從左右耳後方位置發出,因此您會發現,很多細小聲音在您正前方跳躍,通常這些小配樂,位置會落在縱向音場上較中央的地方,但現在它貼近你了,故它們會在您頭邊四方位置穿梭,就像 3D 立體影像一般,擁有靈魂恣意流淌。

(示意圖為筆者聽起來的感覺,不代表官方立場 😆 )

雖說位置貼近,但聲音溫潤度足,主聲具有豐厚的特質,配樂聲量大小間有清楚的差異性,該大的地方大,該小的地方小(疑? 🙄 ),加上「IE 900」本身樂器形體的詮釋方式(有能量有力道,但擴散範圍較寬,形體周邊模糊),因此不會讓聽者有壓迫的感覺,金屬類別的聲音,像是鈸,走爽脆細微但稍暗特性,故不感銳利,豐富而包覆性強的音場,使人擁有足夠爽度卻不產生聽壓,直推能獲得這樣的聲音,讓人直感爽快!

原先筆者以為按「IE 900」音場集中的狀態,可能在高複雜度的樂曲上(和樂器 – 細雪),會相當紛亂,但出乎意料的,進入副歌段,位於左右邊的鈸並不會炸的紛亂吵雜,爽脆一筆帶過,且在曲目中,可持續聽見鈸的表現,雖說清晰度較弱,但能不被其他樂器掩蓋,保留些許細微變化,已相當了得。但是不得不說,聲音本質表現帶寬鬆感,使得副歌段在低頻節奏鼓點下,有了部分濃郁狀態,因此在撼動能量豐沛下,樂器是無法見到清晰輪廓的。

而通常在手機直推下,表現不怎麼樣的曲目(鬼太鼓座 – 太陽的馬),鼓音力道充足,Q 彈中帶有一些勁道與一點下潛,且各鼓聲發散的位置有些微距離,分別在左右前後不同位置,因此畫分出區隔,而鼓棒敲下後,迴盪在後方的殘響相當有味道,其展現位置明顯是在更後方的地方,因此不會與前方鼓音交疊,這也是筆者第一次在蘋果手機直推下,聽到這麼完善符合我聽感的鬼太鼓。

隨後接上 ATOM2 這小東西,此時所需音量得再大一點點,但音場的位置退回到正常狀態,也就是剛剛圖示裡的「一般」,整體較強的豐沛包覆感褪去,加上縱向音場的拉開,人聲位置往後靠,厚度與溫潤度降低許多,但凝聚度略提高,低頻位置的後靠,也讓撼動的強度減弱許多,另外在各聲音質地上,周邊模糊感消減許多,讓聲音凝聚度提高,因此要感受豐富細膩清晰的配樂,使用隨身 DAC 將是必備的物件。但 ATOM2 下所推送的和樂器 – 細雪,進入副歌段時,細膩度就會出現明顯不足的情況,在細微的地方容易感到不上不下,或許是適配性的問題,總之搭起來筆者個人沒有很喜歡,而最大的原因是音樂性降幅太大。

但接上 Beam 3+ 以 3.5mm 輸出,強烈音樂風格回歸,但比手機直推,縱向音場稍拉開,而樂器周邊模糊褪去,聲音本質以更凝聚而細緻方式呈現,因此配樂是更加清楚有能量的,故而聲線延續的線條也更加完整,像是鈸也提高了一點點亮度與質地的層次,而非剛剛提的一筆帶過,而表現更好的是在低頻方面,擊出後收回相當乾淨,並有拳拳到肉之感,因此同為撼動能量豐沛,接上 Beam 3+ 後,收放控制更加完善,想當然爾,整體表現是比 ATOM2 好上許多囉

而上了 Beam 3+ 4.4mm 平衡端後,筆者真被這組合電擊到了!暫且不論專業播放器,這簡直太好聽啦~ 😯 縱向音場被整個拉開,聲線流淌有了更多伸展的空間,另外音場的上下盤有了更開闊的深度,因此繞樑感與下潛將更加明確,也因為各聲音有了向四面八發伸展的地方,使得整體低頻量感,稍稍降低一點點,連帶解析也略有提升,另外在人聲方面,氣息吞吐有了更細緻的情感,而結像也得以顯現。但若您使用的是 Apple Music 一般的保真音源,雖說在隨身 DAC 加持下,表現會大幅優於手機直推,但終究會覺得部分聲音毛躁乾扁,因此不是用上好一點的 DAC 就能讓音質上天堂,終歸在「IE 900」上,您必須更重視音樂檔案的品質。

那麼用海貝 R5 4.4mm 高增益輸出呢?人聲位置上,置中靠前不貼,但多了一絲通透的中空感,因此結像表現更細膩,並混入一股鼻音的詠唱方式(五月天 – 入陣曲),動態表現具更強烈的變化,會有音符前後跳動之感,另外配樂也添上一種通透的味道,會讓曲風轉為綿長而有韻味,單音發散時細膩中帶著層次,聲量收放的遞增遞減,具變化,這點描述雖然與「IE 300」相似,但純淨與通透的質地卻是不同的,只因「IE 900」在詮釋歌曲時,多了很多細膩糾纏,讓歌曲充滿了故事性,使華語流行樂有了全新的風貌,聽者情緒會隨著歌者擺動,感動到無法自已。


結語:

「Sennheiser IE 900 高解析入耳式耳機」可直白的從手機推送出,爽度滿載的熱血氣息,也能從高階隨身 DAC 上,給您輸出豐富美妙的音樂,而用專業播放器,可激盪出強烈故事性,如潮水般的綿密情感,緊緊纏繞聽者,融入您的骨血,震撼您靈魂深處,是一款讓筆者想放棄客製即刻擁有的好聲音。若您正追求極致感動,不試聽這款您將抱憾,並非筆者誇張,因已擁有太多,無預算再購(對~我沒錢… … 🙄 ),就算是”久石讓 – 與宮崎駿的25週年 武道館演唱會“,那大編制樂曲也能詮釋得有聲有色,也正因為太好聽了,硬是多留了它一週(嗯~差點被小編追殺… … 😥 ),總歸一句,「Sennheiser IE 900」值得有預算的人衝!買!!(熱血握拳)


相關資料:

官網:https://www.uni-announce.com.tw/product/ie-900/

哪邊買?https://shope.ee/2VDn3lPWvg


 

歡迎留言加入討論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