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C.AMP(耳擴、解碼器),  護理師瘋開箱

[不務正業護理師開箱]audirect Team 1 便攜台式無損解碼器、T-2 升級線:內建電池 / 搭載外部供電接口 / 支援AUX in「解放小尾巴極限」

『audirect』BOSS 早前就與筆者討論過桌機小尾巴的概念,從 Beam 3 Pro 開始,歷經 Beam 4 ,等候多時終於迎來期盼已久的微型桌機。

「Team 1」解碼晶片依舊使用 ESS 家的,型號為 9281 AC PRO ,主要是品牌方長期與 ESS 合作,因此在策略與技術層面交流下,應用相對更有把握(也就是效能可以達到更高😉),最高支援 PCM / DXD(32bit / 768kHz), 輸出孔為 3.5mm立體、4.4mm平衡,具備三檔增益,重量 67g ,僅比 Beam 4 多了 5g。

內建 1300mAh 鋰電池,搭載自家 iPS 智能電源管理裝置,以智能化的方式去分配電量、控制電流,除可保持大推力輸出外,也會自動判斷是否要從前端裝置取電,讓前端與小尾巴本身的電量,達到最佳的續航力(從前端取電的功能只會在手機輸出孔是 Type-C 的時候啟用),並利用 5 顆運放增大功率,得以驅動 600 歐姆的大耳罩,具備三級放大電路, 3.5mm 下最大 2.8Vrms、4.4mm 下最大 5.6Vrms ,且為了讓桌機功能最大化,近一步搭載外部供電接口以及支援 AUX in ,並放上一個螢幕,讓操作更為人性化。

而為了「Team 1」的多功能活用與使用的穩定度,除了特意將台灣上市時間推遲外,並進一步推出專用的「AUD BT 藍牙模組」以及「T-2 升級線」,期盼玩家有更多好玩的擴充機制!(他上市一段時間了,但筆者真的很忙,單位缺人… …,謝謝讀者們耐心等候~🥹


開箱:

Team 1:

「Team 1」以桌機為架構,因此高敏低阻的入耳式耳機,可能會產生過推。

內附雙頭 Type-C 線以及 Lightning、USB 轉接頭。

「Team 1」的長寬比 Beam 4 小,但增加了厚度。

「Team 1」的按鍵整合成同一列,另外開機速度也比以前快多了👍

各端孔相對位置。

Team 1 說明書:

T-2 升級線:

請使用 5V/1A 進行供電。

藍色+閃電=供電口,紅色為訊號端。

側邊的電源輸入孔,可接行動電源、充電線,「T-2 升級線」對於接口為 Type-C 的手機,可進行同步充電(iPhone 15 以上或其他安卓手機),也就是說,手機跟「Team 1」都能同時充電哦!👍

接法示意圖。

充電時,右下角電池符號會進行跑馬,滿電停止。


相關測試物件:

前端:

  • iPhone 14 Pro Max。

小尾巴:

入耳式耳機:

耳罩式耳機:

播放軟體與串流平台:

  • Amarra Play + Tidal。

自帶線行動電源:


使用心得:

「Team 1」的音量在 iOS 手機上一樣是鎖定的,因此音量調整經由「Team 1」本身,這點與 Beam 4 並無不同,但有螢幕的「Team 1」相對人性許多,得以量化(「Team 1」29 格約等於 Beam 4 按七下,相對曖昧不明確)。再者,螢幕無法設置長亮以及依舊沒有自動關機功能,因此每次使用後,請玩家記得手動關閉,這二點就看品牌方是否重視了。


聽感:

Team 1:

搭配 HS1697 Ti 時(「Team 1」」音效 F1),音場有一種開放感,產生細微的空氣游動,低頻寬鬆,延展時質地較柔軟形成帶狀,擊出後產生一些暈染感,提高了聲底潤度,但其能量的收放相當細緻(大提琴協奏時嗡嗡的狀態,給予足夠能量又消散的自然),人聲位置前靠、詠唱感放鬆,以一種軟萌的型態展現,氣息吞吐有較多表現(例如嘆息),因此穿透型女聲也顯得溫柔(鬼束ちひろ-infection),中頻解析力優質,瞬態相較以往表現更佳,細微的金屬配樂保留清脆細緻不乾扁崩解,小小的閃爍一下以點綴為主。

在流行樂方面,音場的半圈是較小的,人聲較近貼,樂器鋪墊在眼前,低頻軟 Q 中帶些軟勁(GARNiDELiA-暁桜),量感較多但力道有所收斂,並於尾部加速散去,再者,每個音符充滿較多的空氣,故而在高豐富度的情況下,整體呈現非常飽滿,如同小劇場在您面前表演般,可以清楚的感覺到聲音的顯現與消退,且他們之間的音量差距又很大,在變化篇幅較廣的情況下,不會讓您感覺聽壓,相反的是飽滿淋漓,非常過癮!

而再「Team 1」唱作俱佳的解析力下,他所賦予的三種音效是十分有意義的,微調了各類樂曲的適配性,如下:

音效 F1 偏向大氣場配置,以帶狀綿延為主,低頻飽滿豐沛,高頻滑順有韻味,保留更多泛音飄渺的仙氣,音場撼動力高(Ivan Torrent-01-Human Legacy)。

音效 F2 則是微調低頻延展的力度並降低緻密,故而維持量感但可突顯一些形體,因此降低了部分濃郁,中頻前靠更顯清晰,延展更為凝結有能量,適合古風樂曲(薩頂頂-左手指月)。

音效 F3 可減少低頻量感,以緻密的波形來傳遞,提高勁道,讓音場中央產生真空感,適合舞動節奏的 KPOP 或 JPOP。

這也使得筆者覺得,初始的音效 F1 似乎更適用於大耳罩,我們接著換上 DT880 ,耳罩式耳機讓「Team 1」的能量有更多的伸展空間,低頻量感收斂,收放速度加快,各聲音亮度提高,對比入耳式耳機小音場之配置, 使用 DT880 除更後靠外,音色也比較淨爽靈動(YOASOBI-Biri-Biri),雖說直推流行樂有著不錯的樂感,但中頻形體是稍感單薄的,故得接上外部供電。

外接電源:

接上外部電源可直接讓動瞬態獲得提升(2CELLOS-Game of Thrones Medley),避免戛然而止,推力的增加也可進一步提高流行樂的表現(YOASOBI-アイドル),原本低頻擊出時的力道較感疲軟,少了尾部收束的細節與中頻結像(包含配樂閃動的狀態,會整個跳脫出且具體),加上部分暈染與形體不鮮明,因而少了點炸場的氣勢,故外部供電不單單只是幫「Team 1」充電而已,他具備的 iPS 智能電源管理裝置,還能有效的補充推力上的不足。

對比 Beam 4:

延續使用 DT880 對比一下大耳罩不插電的表現,而最具體的轉變莫過於結像提升,例如人聲氣息流淌、樂器擴散的具體感、聲線延展程度、解析多樣性與層次、動瞬態提升,但讀者一定會問,假如只是不插電下的提升,那值得多花那五千塊嗎??

這個部分我持保留態度,主要看您的需求,因此您可以問問自己,是否尚未擁有 Beam 4 是否願意多接一個外部電源是否想一機多用,包含外出與家用

「Team 1」對比 Beam 4 在不插電下,個人主觀提升約 20% ,只有在利用「T-2 升級線」接電時,才能突顯他的真正價值,我們接著換上 Xelento 2nd。

T-2 升級線的解放:

「T-2 升級線」除了可幫設備們一起充電外,對於音質的提升也相當有益!

搖滾處理的有條不紊(Linkin Park-Burn It Down),具人聲結像且不被樂器淹沒,低頻有力勁,產生些許胸膛撞擊感,但不過分轟炸,細小配樂出現進場軌跡並在旁隨伺,地位明確,左前方極細微金屬樂器清楚可見,就算是同張專輯裡的(Victimized),其控制力相當出色,有鮮明的釋放與回收之感,充滿熱血卻又具備鮮明區隔,詮釋優秀實屬罕見👍

這裡只是利用 Xelento 2nd 原本的 4.4mm 線材,當筆者幫他換上 Lavinia 線材,簡直是 What the hell?🫨 (Lost In The Echo、Castle Of Glass)出現近貼而有豐富口型水分的人聲,細緻的電流具備多層次密度,豐富樂器顯現,動態大幅推升,並有凝結而厚重的的空氣感,還能從旁硬是竄出的細微木吉他,整體風格十分強烈,但偏偏爽又不造成過分聽壓,大讚!👍👍

還有很難控制的雷曲(MAN WITH A MISSION & milet-絆ノ奇跡),其中通常表現爛的不行的鈸,此時爽脆且有具備擴散狀態,整體區隔性、穩定度、解析達個人滿意度 80 % ,大約還差在歌曲高複雜段落時,音場尚不夠寬闊,因此於音場外圍的樂器,擴散空間被壓縮到,但對比筆者身邊的設備,表現已讓人感到相當驚艷。

但在大耳罩方面,或許是個人的 DT880 尚未全開,因此對應這類曲目,中頻雖有大量聲音出現,但相對單薄刮耳,也就不那麼適合了🥹 ,本組較適合 KPOP、JPOP 等需要節奏與速度感的流行樂


結語:

「audirect Team 1 便攜台式無損解碼器」有別於品牌以往的儒雅淨透風格,音色方面提供一種更為豐沛有能量的狀態,並在結像、層次、細緻度、動瞬態有了更具體地琢磨,這使得搭配自家的「T-2 升級線」產生大幅提升。雖設計上以桌機為導向,但用於入耳式耳機並無不可,只不過音場配置上是較為近貼的,但詮釋出的音色個人並未感到崩解,反而聽到許多以往感受不深的音符,再者,雖說「Team 1」機身上已具備 Type-C 供電孔,直接利用自備的行動電源與充電線也可以,但「T-2 升級線」不僅僅是充電上的便利而已,主要是音質也有所提升,當然也值得,故筆者還是建議預購入「Team 1」的朋友,您還是把他一起放入購物車中吧!

(後話:我還在等我的藍牙模組,大陸那邊還缺貨… …😭


相關連結:

https://s.shopee.tw/6fQFo9mwpn

歡迎留言加入討論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