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不務正業護理師開箱]ifi Audio hip-dac3 隨身DAC:臨場感與氛圍詮釋的強者

『ifi』是英國 AMR 所創之子公司,母公司 AMR(Abbingdon Music Research)在國際 Hi-End 音響設備上已取得卓越成就 ; 但因金融海嘯的影響與個人隨身音頻設備興起(如:iPod)。團隊深知用戶便攜需求,故為因應未來趨勢創立了『ifi』。

作為一個科技品牌,『ifi』更專注於自身技術面與製造端上。在廣大用戶支持與反饋下,促使品牌研發出更好、更符合客群需求的產品 ; 但為了讓產品取得功能與價位上之平衡,依據不同使用情境與定位。每一次的改版並非次次都特意選用最新 DAC 解碼晶片,而是有效利用其他元件的升級,並仰賴自家出色電路設計,進行優化、改良(解碼晶片效能的解放取決於品牌對晶片的理解,有效利用 30% 對比 50% 甚至更多時,往往您所聽到的就有頗大落差,因此調的好聽才是重點,端看品牌本身技術)。

而本次要玩的「hip-dac3」外型雖與前二代相似 ; 但從外觀可見的變化是 Type-C 輸入孔,以便連接手機、電腦。另一項則是 iEMatch 功能,開啟可降低功率,讓高敏低阻的入耳式耳機更加適配。內部則是新的電路設計與晶振、電容升級。內置 2200mAh 鋰電池,可連續使用 8-12 小時。延續前代具增益 XBASS 鍵,故大耳罩也能輕鬆對應,輸出為 4.4mm平衡3.5mm立體

規格

數位輸入:USB-C

支援格式:DSD 256、PCM 384kHz、Full MQA decoding

DAC:Burr Brown

耳機輸出端子:4.4mm、3.5mm

平衡輸出功率:400 mW@32Ω;6.3V@600Ω

非平衡輸出功率:280 mW@32Ω;3.2V@600Ω

SNR:<109dB(A) @ 0dBFS(平衡)、<103dB(A) @ 0dBFS(非平衡)

DNR:<109dB(A)(平衡)、<103dB(非平衡)

總諧波失真:0.006%(平衡)、0.01%(非平衡)

頻率響應:20Hz-45kHz(-3dB)

電池:鋰聚合物 2200 mAh(最高 12 小時續航力)

尺寸:102 x 70 x 14 mm

重量:135 g


開箱:

本次借的測試機與原配置線材有些不同,差在 Lightning 線,原配置為雙頭 Type-C 線,因筆者為 iPhone 用戶,所以特意借線。另外「hip-dac3」也是可以使用筆者現有的 OTG 線或頭,用戶也就不需煩惱前代 USB 輸出轉接的問題了。

這線身是金色的,原本附的 Type-C 線也一樣是這瞎趴的配色。🤣

快速入門卡,官方有推出很棒的影片指引,連結在下方!

軍用酒瓶?!🤣

音訊辨識燈號,一共有七種顏色。

按鍵的啟用都有警示燈號提示!

充電孔也一樣有警示燈,除用於充電警示外,開機這裡也會長亮。

但音訊輸入沒有,故用戶也不一定要翻到背面看過才插,充電孔那多了顆燈號,有利於辨識,避免插錯孔。

iEMatch 對於一些高敏低阻的入耳式耳機相當友善,可將音場聲音的配置推得更穩定,減少過推時的貼面與聲線流淌方向混亂。


測試物件:

前端:

  • iPhone 14 Pro Max。

入耳式耳機:

耳罩式耳機:


聽感:

關於 iEMatch :

對於高敏低阻的入耳式耳機來說, iEMatch 啟用可使音場內的聲音不被往前推擠,維持縱向的深度與排列,功率的降低可減少音色本身結構不被沖散,避免過推。而過推現象就好比有一股力量逼著一群人往前推擠,您會覺得煩躁、壓抑、臉貼臉又綁手綁腳,聲音也是同理可證的。當他們一次推到您面前,雖說清晰度提高 ; 但變得直白,壓縮了聲音呈現的時間區段(出現與消退非常快速,乾乾扁扁的)。這點會降低聲音本體的完整擴散與流淌走勢,就好比 USB 傳輸檔案,追求的是資料的快速傳輸,因此會過濾他認為不必要的部分以達高速 ; 為此也順便濾掉了我們所需要的聲音細節。而當您希望大的推力讓解析更好時,過度也可能無法求仁得仁。故前端功率太多或不夠,其實都會影響聲音表現(也就是變大聲了,但不見得推得好)。

而這項功能主要影響聲音的部分是:人聲氣息吞吐與鬆弛度、縱向音場的深度與排列、聲線的流淌、細小聲音的浮現與閃動狀態、低頻能量的回收控制力以及延展時的不過度暈染。

筆者也曾想過,這與他牌的三段式增益有何不同?此時我想起了全球銷售總監 Miles Roberts 的那段訪談。iEMatch 是經由機械切換的方式啟用,並將 4.4mm、3.5mm 分開,也就是可能關乎電路設計與音色考量,因此才特意將這個功能做成獨立切換。筆者是發現在啟用 iEMatch 的同時開啟增益,可減少聲底的溫潤柔和,提高聲音本質的能量,並讓音場中央融入更多空氣,進而撐起一球體舞台。這讓聲音的擴散與下潛更加鮮明,並提升動、瞬態,而不是推到前面讓您聽得比較清楚而已(尤其編制樂)。故個人主觀覺得與不開 iEMatch 有著很大區別,因此推測『ifi』於電流與電壓間也進行了優化。當然這只是我個人淺見,不代表官方立場,歡迎了解其原因的朋友,一同加入討論。😉

(以下聽感只要是利用入耳式耳機,皆使用 iEMatch 功能)

Nostalgia Audio NA3:

3.5mm / 未開增益:聲音混著一種適度的溫潤與柔軟,因而產生鬆弛感(KPOP)。金屬樂器不產生過高亮度與刻畫,低頻量感適中而飽滿 ; 但四邊型態稍模糊,以較寬鬆延展的方式呈現,能量傳遞約在聽者面前停止。雖近但因型態的關係,不產生過度聽壓 ; 但個人依舊將他歸類為低頻節奏感較強者,因此出現與人聲相互競爭之感。會產生這種感覺是因人聲詠唱是比較放鬆的,以氣息吞吐來表達情感。故而人聲在結構上形體是較不鮮明的,也就讓二者間產生些許交疊 ; 所幸中頻解析推出不錯的實力,讓許多細小聲音有機會從中竄出。整體聲底偏向中性,加上形體不夠明朗,使得聲音區隔與音色辨識度較弱,故以自然流淌與富情感韻味來傳遞意念。

而這種溫潤飽滿的特質就很適合聽華語流行樂。人聲通透圓潤而近貼,富氣息轉變與強弱差異,並產生噴麥聲(陳綺貞-雨水一盒、藍又時-倫敦的愛情)。半球體音場充滿空氣,可讓聲線流淌成為綿長,人聲置中。樂團樂器在其周邊,在更外圍則是包圍一圈相當豐富的配樂,並於其中可感細膩的緻密變化,而非只是一筆帶過。「hip-dac3」的樂感並非星光閃爍的線性刻畫,而是情感豐富的交融協奏,進而產生一種舒適的開放感(薩頂頂-左手指月)。

假如您需要更為凝結有速度的表現,不仿試試增益鍵的開啟。可讓聲音收放速度加快,提高聲底純淨度(GARNiDELiA-暁桜),低頻凝結裡多了一種勁道,能量拓展更加淋漓。另外,音場中央將更加寬大,並搭上中頻形體趨於凝結與多變,故而可展現豐富靈動的一面。

另外在高增益下,「hip-dac3」情感撼動非常出色(SawanoHiroyuki[nZk]-DARK ARIA <LV2> (feat. XAI)、Ivan Torrent-01-Human Legacy)。營造出一個 Hi-Fi 的壯闊但不流失聲音細節的美感,在不換線的狀態下,激發了 NA3 的無限可能。尤其小提琴演奏(川井郁子-水百景、潮之音),通透而飽滿,展現了樂器的形體、撥弦的狀態、拉弦的強弱與薄厚。而背面與身旁的樂器亦不甘示弱,相互輝映,聲線流淌情感有十足表現,雖高頻延展的詮釋因 NA3 先天單體限制,細膩度較疲弱 ; 但在能量推強下,不穿腦沒劣化的穩定度已讓人驚艷。看來我還是小瞧了 NA3 ,他恰恰只是需要「hip-dac3」幫一把🤣

當然,筆者也進一步換上過去感到 NA3 支撐不住的 Lavinia 線材,順便對比與 Beam 4 之間的狀態(Linkin Park-Victimized、LiSA-REALiZE)。「hip-dac3」寬大的音場與解析鋪墊,使得樂器區隔性大增,大幅降低追撞的情況,讓 Lavinia 所引來的能量往左右延伸。優秀的控制力使得搖滾詮釋更為到位,活力四射不再亂噴亂撞👍

Acoustune HS1697 Ti:

「hip-dac3」提供了一個有別於以往小尾巴的臨場感,無論是否為現場收音樂曲,都使人感受到寬大而充滿空氣感的音場,聲線位移豐富(GARNiDELiA-桃源恋歌)。女聲詠唱放鬆且維持一絲亮度,因此不感齒音,是的!通常會覺得毛刺的歌曲,在「hip-dac3」裡不會。他給予 1697Ti 的低頻量感是飽滿扎實的,而質地為柔軟中帶著韌度的 Q 彈,讓過往總覺被耳機原線壓抑的低頻能量得到釋放,並形成一個寬大簾幕包圍整個音場,讓 KPOP 擁有強烈的舞動風格,勁爽十足(LE SSERAFIM & NILE RODGERS-UNFORGIVEN、aespa & TOKiMONSTA-Die Trying)。當然,這充裕的低頻量感已讓我不需再開啟 XBASS 井上添花了。

個人覺得「hip-dac3」還有一個很重要且別於他牌的特點,就是對於歌曲氛圍詮釋相當有一套。譬如:LiSA-Shouted Serenade ,熱血的像是聽者在小舞台下,聽著 LiSA 在台上演唱,趨向鬆弛的音色,避免金屬樂器的過度刻畫。整體表現更為穩定不暴衝,直面聽者並給予最高昂的情緒👍

beyerdynamic Xelento Remote 2nd:

3.5mm / 未開增益:音場的飽滿狀態與溫潤感會提高,低頻更為鬆軟產生了暈染,而每個聲音本身的擴散範圍變寬。因此,在能量分散的狀態下,結構的四邊與完整度也隨之下降。這讓偏重於中低頻的太鼓樂曲,產生過多的轟隆感,除了交疊增多外,音色辨識度也會下降,致使笛聲不夠響徹(鬼太鼓座-太陽の馬)。這也讓編制樂中,管樂瞬態減少淋漓。故這樣的搭配反而較適合用在古風樂曲上(周深-大鱼)。在添加潤度的狀態下,原先飄渺悠遠到特質將被近拉。人聲通透富氣息並添增水氣,樂器有晶瑩剔透之感,整體的潤澤感頗有管機之風 ; 但多了一種收放的細緻,另外也收得比較乾淨,故而添增韻味 ; 但不產生暈染。可讓 Xelento 2nd 詮釋出不同風格的美聲(Vitas-Посвящение),慵懶而繾綣。人聲迴盪來回穿梭時,可見更鮮明的差異(跳脫出細緻感)。天邊的泛音與細小配樂也將下凡,而表現的音色是細膩而非殘缺,故而滑順不毛躁。

因此,在上述這種狀態下,單純以 3.5mm 輸出來推,那麼搖滾就不那麼適合了(LiSA-REALiZE)。個人覺得鬆軟感過高,且只是使用增益並不會改善多少 ; 反而導致過於貼近,整體表現以低頻為重且量感暴增(指的不是力道而是量)。所幸低頻比例提高許多下,還能維持人聲地位穩固 ; 但金屬樂器質地潤澤度高,且表現被壓縮(幾乎快消失),故建議玩家利用 Xelento 2nd 的 4.4mm 原線,可減少金屬樂器被淹沒的狀態以及一些低頻撲面暈染感。雖說重低音走向的口味較重 ; 但不會有過度吵雜紛亂的金屬刻畫感。潤澤寬鬆的特性讓聽壓不被瞬間拉高,整體表現其實還蠻不錯的。

而上了平衡後的 Xelento 2nd ,在原先本就合適的古風樂曲、美聲、抒情樂都有更加透亮的狀態。聲線稍加收束有較明確的延伸性,於我而言是更為偏好的走向🥰

beyerdynamic DT880 EDITION BLACK:

搭配 DT880 時,個人覺得啟用增益+XBASS 相對更有樂感。在提高低頻的能量與飽滿度下,讓流行樂的節奏感與氛圍增強,少開一鍵都覺得不夠。

人聲走清晰向,中央有一線性,故有些穿透感,低頻具力道、下潛有深度、回彈時有一柔軟韌性、延展時不暈染、控制力佳,因此就算是太鼓演奏,也是爽快保有速度節奏且有區隔。中頻樂器響徹與細節優於 Xelento 2nd 的 3.5mm 下,在清晰與可見度上是明顯較高的,尤其是在搖滾方面(Linkin Park-Victimized)。各樂器會有更具體的呈現,提高複雜曲目的對應,讓中頻有著相當豐富的音色。對於需要速度與激情的玩家,十分適合!(米津玄師-KICK BACK)

個人覺得「hip-dac3」適合音色較清亮而聲底乾淨的入耳式耳機。他類似二聲道的趨勢也很適合 DT880 ,除了讓流行所需的音樂性增強外,中頻解析力也被榨出,對應複雜度高的 JPOP 頗有大將之風(LiSA-Shouted Serenade)。雖說在(MAN WITH A MISSION & milet-絆ノ奇跡)裡,金屬樂器還是較乾澀 ; 但其解放的音符量提升許多。或許這與我的 DT880 目前只開 300-400 小時有關🤣 ; 但筆者覺得「hip-dac3」有壓出他的解析力,因為對比過目前現有的各種小尾巴後,「hip-dac3」整體的適配性是更加符合 DT880 的。各方面表現好上許多,特別是 KPOP ,個人真的相當滿意,撼動力強而有勁、收放自如、舒爽而淋漓👍👍(aespa & TOKiMONSTA-Die Trying)。


結語:

「ifi Audio hip-dac3 隨身DAC」有著很棒的臨場感:就算不是現場演奏的樂曲,其寬大音場與自然的包覆性,都讓聽者有一種身歷其境之感,氛圍烘托相當有能耐。而他所具備的 iEMatch 功能,讓入耳式耳機表現更加穩定有質。可於必要時可開啟增益,其增益針對入耳式耳機進行調適過,因此不僅僅只是增加的推力,而是取得了音色正向之提升。免除了過推現象產生聲音劣勢。

「hip-dac3」在增加入耳式耳機適配性功能的同時,依舊保有推送大耳罩的優勢。搭配 XBASS 讓流行樂感更盛,是一款可滿足不同類型耳機的優質 DAC。家用時推大耳罩,外出時搭配入耳式耳機,並內建鋰電池,大幅增加可對應使用情境。多樣功能非常推薦給擁有多種類耳機的朋友,只要您喜歡他的音色,真的不用多想,可直接把他娶回家👍👍


相關連結:

官網:https://www.gdshop.tw/products/ifi-audio-hip-dac-3-dac

蝦皮看看?https://s.shopee.tw/5fTOZzw87h

不務正業的護理師